一本稅收老賬
走進“四川省稅務局紅色稅收——川陜蘇區稅收文物陳列展”,你會見到一本20 世紀50 年代的稅收老賬。歷經漫長歲月,賬本封面已斑駁殘損,但上面用毛筆書寫的“1950—1959 年稅源資料 宣稅局”字樣依然清晰可辨。
這本老賬完整地記錄了宣漢縣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三年經濟恢復期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稅收情況。工整的字跡、規范的表格,落到一本在當時還算比較有檔次的“硬抄”本上,足見當年書寫者對所記錄內容的認真和慎重。
時隔70 年,當我們再次小心翼翼地翻開這本稅源資料,一組組數字依然分量十足:1950 年—1952 年三年經濟恢復期,稅收完成數由224249 元增加到1310392元;1953 年—1957 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稅收完成數由1834661元增加到2666005 元。
這組數字的一分一厘,都是當時的宣漢縣人民政府稅務局全體干部職工靠腳步丈量攢集起來的。那時宣漢縣的稅收主要來源于城區、南壩、胡家、土黃、天生、黃金六大區域,要走遍這六大區域,稅務人要付出多少跋涉的艱辛!正如達州紀錄片《二十四載芳華路》中80 多歲的稅務老黨員鮮龍騎所言:“我收稅走過通天夜( 一整夜),睡過破廟子,有次在收稅的途中,腳被牛角刺刺穿,血流不止!
這組數字,讓我們看到了當時稅制的歷史樣貌,也見證了宣漢縣工商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快速起步和蓬勃發展。老賬本所記錄的產業涉及白酒、藥酒、土麥粉、皮毛、土鋼、原木、焦炭、生鐵、煙絲、土煙葉、紅糖、飴糖、茶葉、土布、植物油等,行業有國營、合作社和私營。
合上老賬,“1950-1959”這個數字再一次映入眼簾,讓人感慨萬千。穿越漫長時光,仿佛仍能看見老稅務人在艱苦中為民收稅、堅守使命的身影!耙环忠焕宥际嵌,收多收少都是責!边@句話,前輩們用汗水和心血踐行了一生,也影響著一代代后來的稅務人。
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稅收服務于經濟、服務于人民,始終與時代和人民同頻共振,反映了時代的呼吸脈搏。這,也許就是這本老賬即使再沉睡千年,翻找出來依然具有生命力的緣由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