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nym id="wss38"></acronym>
    1. 首頁 >>媒體報道 >> 正文

      讓億萬市場主體過上好日子 逾2.3萬億元留抵退稅款已達納稅人賬戶

      2022-11-28 | 來源:法治日報 
      時間:2022-11-28   來源:法治日報

        今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和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黨中央強化宏觀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及時果斷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續緩繳稅費等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及接續措施,宏觀政策既有力有效,又合理適度,推動我國經濟恢復向好。

        全國稅務系統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抓好落實稅費支持政策、依法組織稅費收入、優化服務便民辦稅、規范稅收執法等各項工作,著力促消費、穩外貿、擴投資,為廣大市場主體辦實事、減負擔、增便利,助力穩住宏觀經濟大盤。國家稅務總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0日,全國稅務系統合計辦理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3.7萬億元。其中,已退到納稅人賬戶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款達23097億元,超過去年全年退稅規模的3.5倍;新增減稅降費7896億元;累計辦理緩稅緩費6797億元。

        增值稅留抵退稅助企紓困穩經濟

        “從年初出臺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到5月份將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擴圍到批發和零售業等7個行業,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車輛購置稅,再到8月份以來實施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延續緩繳部分稅費、支持企業創新階段性減稅等稅費支持政策,步步擴圍、次次加力,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讓億萬市場主體過上‘好日子’的魄力與決心!眹叶悇湛偩指本珠L王道樹說。

        特別是增值稅留抵退稅,對助企紓困、穩經濟發揮了關鍵作用。

        稅務總局總審計師兼收入規劃核算司司長蔡自力說,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是今年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的“重頭戲”。從規模上看,退稅額超過前3年總和;從時間上看,原定全年存量留抵退稅任務提前到二季度集中完成,加之7月份新擴圍7個行業退稅,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稅務部門統籌加快退稅進度和加強風險防控,想方設法推動政策紅利精準高效直達市場主體。4月以來,已退到納稅人賬戶的增值稅留抵退稅款合計21864億元,加上今年一季度繼續實施的留抵退稅老政策1233億元,截至11月10日,留抵退稅合計已達23097億元。

        “從政策效應看,留抵退稅是‘真金白銀’,發揮了為企業‘輸血’‘活血’的積極作用!睂Υ,蔡自力總結為“兩助力一促進”。

        助力工業經濟平穩運行。截至11月10日,工業企業共退稅8313億元,幫助盤活流動資金。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全國退稅工業企業購進金額同比增長12.1%,比無退稅企業高2.8個百分點;退稅工業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3%,比無退稅企業高2.2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退稅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0.6%,比無退稅企業高3.6個百分點。

        助力小微企業紓困發展。截至11月10日,小微企業和旅游、民航、鐵路、道路運輸等受疫情沖擊較大的困難行業,分別退稅9178億元、5092億元。增值稅發票數據顯示,三季度以來,小微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0.8%,比二季度加快0.7個百分點;困難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3%,比二季度加快1.4個百分點,為保市場主體、保就業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促進新動能加快發展。截至11月10日,高技術行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退稅4056億元,銷售收入同比增長7.2%,比全部企業高3.8個百分點,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9.8%,比全部企業高5.4個百分點。

        制造業留抵退稅到賬提速近80%

        記者注意到,從行業看,制造業留抵退稅為6176億元,占比26.7%,是受益最明顯的行業。

        為加大制造業紓困力度,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制造業新增增值稅留抵稅額實行即申即退,到賬平均時間壓縮至2個工作日。為確保這一要求落實落細,稅務部門在前期已全面加快退稅辦理進度的基礎上繼續深挖潛力,聚焦制造業進一步提高政策落實質效。

        “稅務部門進一步升級信息系統,按日跟蹤調度各地退稅辦理情況,在制造業增量留抵退稅的受理、審核、退庫等各個工作環節,向辦理人員實時提示提醒,確保制造業增量留抵退稅優先辦理!倍悇湛偩重浳锖蛣趧斩愃矩撠熑藚菚詮娊榻B說。

        精細服務便捷辦。稅務部門通過電子稅務局、稅企溝通平臺、微信、短信等渠道,對符合基本退稅條件的制造業納稅人又專門開展了一輪精細化服務輔導;同時,不斷優化納稅人退稅申請方式,實現政策提示自動推送、退稅申請界面自動跳轉,退稅信息自動預填85%以上,進一步便利納稅人申請退稅。

        優化流程快速辦。構建“事前預審”機制,對制造業納稅人進行“一戶式”信息歸集,將退稅審核等工作程序前置。依托稅收大數據,在納稅人申請退稅前,主動對退稅條件、可退稅額、風險狀況等重點事項開展預審,動態摸清可退稅、愿退稅的制造業納稅人底數;在納稅人申請退稅后,第一時間運用預審結果辦理退稅。

        同時,財政部門加大對地方財政庫款調度支持力度,保障退稅資金及時到位;央行國庫部門加班加點,做到退庫申請及時辦結。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國各。▍^、市)和計劃單列市的制造業增量留抵退稅到賬平均時間均壓縮至2個工作日以內,提速近80%。9月20日至11月10日,全國稅務機關又為制造業納稅人新辦理增量留抵退稅341億元,使今年制造業留抵退稅累計達6176億元,退稅規模居各行業首位,促進了企業恢復經營。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制造業退稅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8%,比無退稅企業高4.2個百分點,購進金額同比增長11.7%,比無退稅企業高5.8個百分點。

        近日,全國工商聯組織的2022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結論顯示,企業對稅費支持政策的落實滿意度位居前列,稅費繳納便利度連續3年成為政務環境評價中滿意度最高的事項。

        嚴查狠打騙取留抵退稅違法行為

        今年大規模留抵退稅政策實施以來,出現了騙取留抵退稅的情況。對此,稅務部門統籌加快退稅進度和加強風險防控,重點圍繞嚴查狠打騙取留抵退稅等違法行為,有效護航各項稅費支持政策落準落穩落好,努力確保政策紅利精準直達守法誠信經營的市場主體。截至11月10日,稅務部門通過查處一批涉嫌騙取或違規取得留抵退稅企業,挽回各類稅款損失142.9億元。同時,聚焦“假企業”虛開發票、“假出口”騙取出口退稅、“假申報”騙取稅費優惠等各類違法行為,深入推進常態化打擊虛開騙稅工作。今年以來,已累計挽回稅款損失334.33億元。

        此外,強化打防結合,精準分類應對。堅持打防并舉、防范在先,在稅收監管各環節實現信息互通、結果共享、風險聯防,提升一體化風險防控能力。運用稅收大數據開展風險分析和精準選案,實現分類應對:對于通過虛開發票、隱匿收入等手段主觀惡意騙取留抵退稅行為,予以嚴厲打擊,決不姑息;對于因計算錯誤等造成違規的一般過錯行為,予以輔導糾正;對于無風險的企業愿退快退、應免盡免,積極支持企業紓困發展。

        特別是稅務、公安、檢察、海關、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六部門依托聯合打擊虛開騙稅工作機制,先后召開5次推進會,制定22項具體舉措,在數據共享、分析研判、聯合打擊和工作督導等方面深度合作,形成更有效打擊團伙性虛開騙稅違法犯罪的工作合力。今年以來,六部門聯合查辦騙取出口退稅案件1777起;聯合查辦218起團伙性虛開騙取留抵退稅案件,已提請檢察機關批捕751人。

        曝光典型案例,強化警示震懾。前期重點聚焦跨區域、團伙性、上下游串聯和黑中介參與謀劃的虛開騙稅違法案件,曝光了一批典型案件。同時,堅持一案雙查,發揚自我革命的精神,公布了一批稅務人員失職失責、違法違紀的典型案例,發揮了警示震懾作用。

        蔡自力表示,下一步,稅務部門將持續鞏固打擊成果,不斷深化六部門聯合打擊機制,加強協調配合,順暢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嚴查狠打各類涉稅違法犯罪行為,堅決不讓稅費支持政策“紅包”落入不法分子“腰包”,切實保護守法經營企業正當利益,營造公平法治的稅收環境。

      分享到: 0
      [大] [中] [小] | [打印] | [關閉]
      稅務要聞
      國際稅訊
      黨媒推薦

      關于我們
      中國稅務雜志社服務熱線:010-63584622、010-68286647、010-68210786
      電子郵箱:tax@ctax.org.cn | 聯系電話:010-63422191 | 傳真:86-010-63584617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廣安路9號國投財富廣場1號樓10層 郵政編碼:100055
      主辦:中國稅務雜志社 http://www.lnkljs.com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不得復制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新網 10120170084 |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備16063117號-1 | 備案: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45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新網 10120170084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京ICP備16063117號-1

      備案: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45號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免费看

        <acronym id="wss38"></acronym>